首页 >> 综合资讯
教育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教育资讯
站内搜索:

育“家国情怀”英才 圆“兴学强国”使命
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总裁吧 更新日期:2014-9-30

  120年前,中日爆发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在举国寻求“自强”、“求治”之策的时候,津沽大地酝酿着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长期从事洋务运动的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发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呐喊,上书呼吁创办西学获准。1895年10月2日,北洋大学堂在天津横空出世,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从北洋大学堂到国立北洋大学,从国立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这所跨越3个世纪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将于明年迎来自己的120周年双甲子校庆。本报特别采访了天津大学现任校长李家俊,让这所完整见证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大学的掌校人畅谈中国大学的使命和责任。

  “兴学强国”是中国大学

  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记者:李校长,您多次强调,中国的大学虽然是仿照欧美大学创办,但却有自己独特的基因,那就是始终把“兴学强国”作为一种特质,代代传承。作为天津大学的校长,您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李家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建立之初就明确了“西学体用”的办学方针,以美国哈佛、耶鲁大学为范本,制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大学章程,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近代管理模式、学科和课程体系、学制体系。

  但与西方大学不同的是,中国大学发端于民族危亡之际,成长于外敌入侵之时。可以说,在当时中国办大学,首要目标并不是单纯地开展学术研究,而是把兴学作为手段,把强国作为目标。

  北洋大学时期,学校先后经历八国联军入侵、日本全面侵华,校园几度被毁,数易校址。但北洋大学师生始终将学校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学科建设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将西方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认知观念与中国严谨治学的优良风气相连,将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与培养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相结合,以“兴学强国”为己任,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培养了一大批各界英才,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爱国教育家赵天麟,在北洋法科求学期间为“兴学强国”发奋苦读。他在美国哈佛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北洋执教,后担任校长。他总结回顾北洋大学办学经验,将“实事求是”四个字正式确立为校训,对于北洋大学持续保持良好的校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后来担任耀华中学校长,在天津沦陷后仍然坚持带领师生在校园内悬挂中国国旗,唱中国国歌,最后被日本宪兵队特务暗害。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太雷在北洋时期就投身革命,并在领导广州起义时献出年仅29岁的生命,实现了自己“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誓言。他是牺牲在革命一线的共产党最高领导人。

  北洋毕业生大多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世界锑王”王宠佑、铁路交通名宿刘景山、古生物学奠基人孙云铸、大地构造学奠基人黄汲清、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孙越崎、核燃料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张沛霖、合金钢与铁合金生产的奠基人之一周志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正是北洋大学实现“兴学强国”梦想的具体体现。

  所以说,“兴学强国”来源于反侵略、反压迫、追求自强的民族诉求,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在大学文化中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大学扞卫真理、坚守正义的基本理念,成为中国大学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记者:在教育部核准的大学章程中,天津大学提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理念。什么是“家国情怀”?为什么将它排在人才培养理念的第一位?

  李家俊: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这一点已形成了共识。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社会上和教育界还有许多争论。有的人提出要培养“全人”,就是不要给学生压力,不要总强调责任,要让他自由地成长为幸福的人。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是没有“根”的。一个人不可能和这个国家、社会没有关系。你不可能在社会一塌糊涂、国家一塌糊涂的时候,你个人会有很好的发展。“文革”时期,我们这些人都在上山下乡,没有机会上学,只能自己找时间偷着学习。那时国家看不到前途,我们也看不到前途。拨乱反正以后,恢复了高考,我才有机会走进大学,才有机会成为大学的校长。所以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社会的前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在制定天津大学章程的时候,反复讨论,天津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最后,我们提出了“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把“家国情怀”作为卓越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

  “家国情怀”与“兴学强国”是密不可分的。兴学就是要培养人才,培养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的人才,依靠这样的人才,强国才有希望。从历史上看,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的、高尚的情操,具体而言就是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责任,要对国家负责任,要对家庭负责任,当然也要对自己负责任。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排除阻力毅然回国参与国家建设。1950年8月,从美国旧金山驶往香港的“威尔逊总统号”客轮上有100多位返回中国的留美学者,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回国后在天津大学化工系任教的余国琮就在其中。他婉拒了导师的挽留,以回香港探亲的名义避开美国政府的注意,回到祖国,在天津大学铸就了人生事业的辉煌,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就是那份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认为对人才来讲,最最重要的就是这份社会责任感。

  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记者:天津大学现在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在哪里?

  李家俊: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一个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是不同的。北洋大学初创之时,盛宣怀把培养社会实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北洋工学院时期,时任院长李书田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为“深厚的科学基础、实际的工程技术、组织与管理能力、创业与刻苦的志气、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兴趣”;上世纪60年代,李曙森执掌天津大学时,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能够解决在自己专业范围内生产上的技术问题,成为能够组织与领导生产的又红又专的高质量人才”;80年代,吴咏诗校长提出“从单纯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转向综合型人才培养”。每一次目标和理念的变革,都是应对那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起的挑战。

  面对全球化时代,我们提出培养的学生要有全球视野,就是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遇到的挑战,如环境的问题、资源的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一个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全球竞争力,因为将来我们必然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去竞争,我们的国家去和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去竞争,我们的人也是去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一起去竞争,去同台比武。

  现在大家都说我们中国培养的学生没有创新精神,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这样。因为我们教育制度有很多弊端,让很多同学成了考试机器,扼杀了他的创新精神。我们现在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在努力地改变这种状态,给大家更多的机会培养创新性的思维。

  培养实践能力对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中国大学教育讲的是专业对口。我们上大学时,对我们的要求是成为工程师,一毕业就能顶岗,就能担负起某一个专业的非常重要的任务。随着整个社会在进步,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美国大学提倡博雅教育,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注重培养学生较宽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而美国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是在企业完成的。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虽然现在已不再是学什么干什么的时代,对人的适应性要求更高了,但在大学期间专业的训练对学生的一生,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专业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从学校教育来说,我们要注意专业化与宽基础间的平衡问题;我个人更希望学生要尤其关注自己实践能力的养成。

  提升天大软实力

  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记者:环境育人。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大学校长,您认为大学里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怎样给学生创造有利于成长的良好环境呢?

  李家俊:我认为一所大学最能打动人、最能塑造人、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记的就是它的大学文化所独有的内涵。在天津大学近120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以“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严谨治学”的笃实校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为核心的天大文化、北洋精神,在所有天大人骨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天津大学的毕业生给社会留下的印象就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不好高骛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天津大学最重要的软实力,是我们能够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另外,我很欣赏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的一句话,“大学者,大师荟萃之地。如果一所大学聘任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德国教育家洪堡在筹建柏林大学时期,寻访各大学名师并盛情相邀,使学校一开始就汇聚了一大批一流学者,使柏林大学后来居上,奠定了其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

  近年来,天津大学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坚持改革创新,探索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要求的新机制,引育并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终身教职晋升体系,使达到国际水准的教师进得来、稳得住、能干事。

  2013年我校成功引进了分子设计与新药研发领域着名教授、苏黎世大学理学院教学院长jaysiegel教授担任天津大学药学院院长。他上任后立刻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了适合学院发展的五年规划,大力推进改革及国际化的进程,以“量身定做”和“市场指导”等理念进行课程设置,将实践及讨论类的重要元素添加到新的国际化的教育中,筹备专业的国际药学专业认证,增强人才培养的综合竞争力。他带领学院成功申请了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联合推出的“国际化示范学院”项目,使天津大学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

  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我们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到与学生相关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今年迎新工作结束后,我们收到一封学生家长寄来的感谢信。他说:“通过四天的亲身体验和观察,整个学校从教授到一般工作人员、从课堂到实践都充满了正能量……我们更加坚信孩子报考天津大学的选择是正确的。”

  大学是流动的,不仅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要调整,还表现在一届届学生毕业、一批批老教师离开工作岗位。但一所好大学的精神是不变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走向社会后能够被感知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015年,天津大学在津南区的北洋园新校区就要正式启用。当年10月2日我们也要迎来120年双甲子校庆。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在这里诚挚地邀请海内外广大校友能回母校共庆双甲子华诞,共赏新校区的美丽风光。愿遍布全世界的北洋人和天大人携手一心,共育“家国情怀”英才,共圆“兴学强国”使命。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大事记

  (1895-2014)

  ▲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上书,禀请光绪皇帝设立北洋大学堂,10月2日,光绪皇帝下旨钦准。我国近代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诞生。

  ▲1899年,北洋大学第一届学生毕业。1900年,由北洋通商大臣堂裕颁发了“钦字第壹号”即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获得者是法科学生王宠惠。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洋大学堂校舍被德军占据,学堂被迫停办。

  ▲1903年4月,北洋大学堂在西沽武库新校址复校。

  ▲1903年,北洋大学堂选派第一批毕业生留学美国。

  ▲1910年,宣统皇帝御批会考全国毕业生,并进行殿试嘉奖,北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门学生冯熙敏获会考第一名。

  ▲1912年,北洋大学堂依据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改称北洋大学校。

  ▲1913年,北洋大学校奉令改称国立北洋大学。

  ▲1914年,赵天麟校长颁布校训:“实事求是”。

  ▲1920年,北洋大学法科停办(法科调入北京大学),改为专办工科。

  ▲1928年,学校建立了“天津第一水工试验所”,1935年改为“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

  ▲1929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大学组织法》,北洋大学改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学校教学大楼遭火灾焚毁。

  ▲1934年,北洋工学院教授邓曰谟仿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1935年,北洋工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7年,日军侵占天津,北洋工学院被迫西迁入陕,合组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迁校汉中,改称西北联合大学,后合组为西北工学院。

  ▲1942年12月,民国行政院将浙江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1944年春,教育部拨款建立“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12月开学,校址在西安市。

  ▲1946年1月,北洋大学在天津西沽原校址复校。西北工学院、泰顺国立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等校师生大部分返回西沽。北洋大学下设工学院和理学院。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1958年,河北工学院从天津大学分离出而单独复校。

  ▲1952至1958年,院系调整时期,天津大学调出18个系和学科进入其他院校或组建新的大学,支持了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同时期,南开大学等8校的工学院调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7年4月10日和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两次来天津大学视察。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天津大学,发表了三点指示:“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天津大学的办学经验给予充分的肯定。

  ▲1958年10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视察天大并作了“教学、科研、生产要三结合,它们是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以及“大学校要办大事”的指示。

  ▲1959年,中央指定16所高校为国家重点大学,天津大学成为首批重点大学之一。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重点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天津大学再次被列为重点院校;同年招收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

  ▲1981年,天津大学经国务院批准,获得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12月,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成为全国高校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单位。

  ▲1986年12月,学校首次提出了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作为天津大学的办学方向。

  ▲1994年11月,国家教委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天津大学协议书,学校在建制上仍为国家教委直属高校,领导体制上由国家教委和天津市双重领导。

  ▲1995年10月2日,学校隆重庆祝百年华诞,时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为百年校庆题词。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庆典。

  ▲1997年2月,天津大学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1997年9月29日,由天津大学控股的天大天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全国高校第一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1997年,天津大学在全校普遍推行了学院制,建成了11个学院,集中体现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

  ▲1999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

  ▲2000年,学校提出了新世纪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上水平、出精品、办特色”。

  ▲2000年12月,天津大学被列入了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院校,开始了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历程。

  ▲2003年,学校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到本世纪中叶前后,把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

  ▲2006年12月,学校在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教学工作定位于学校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

  ▲2007年,学校列入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10所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学校。

  ▲2009年,天津市通过了天津大学新校区选址津南区海河中游南岸地区的方案。

  ▲2010年3月,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签署了共建天津大学新校区框架协议。

  ▲2010年12月,天津大学与同济大学等9所高校签署了《卓越人才培训合作框架协议》,组建“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

  ▲2011年12月,天津海河教育园二期工程暨天津大学建设开工仪式举行,天津大学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

  ▲2013年4月,由天津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培育组建的全国首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成为首批14个“2011计划”建设单位之一。


相关文章:
·教育要以德为先 (2014-9-3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